天天汽车网2月20日11时讯(记者 黄军)今年开始,重庆的文物工作者们将首次启动一项庞大的工作——利用4年时间,摸清我市可移动文物的家底,为它们逐一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电子档案。今日,市文广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向天天汽车网记者透露,我市为此将组成一支50余人的专家团队。
50余位专家加入鉴定团队
记者了解到,本次普查的范围是重庆市境内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项,11类附录信息、照片影像资料以及收藏单位主要情况。
单位多、数量多、数据多……这也让此次普查存在一些难题。该负责人称,此次普查重点在文化系统,他们的文物数量多,保护较好,信息也较完整。
难点在非文化系统,“如果对方不愿意配合,或者说文物保护的意识薄弱,对文物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会造成普查的困难。”他也呼吁,希望各单位能够配合文物专家的工作,以便更好地保护文物。
另外,如此庞大的工作量需要的专家也很多。为此,市文广局将组织成立一支来自我市文化、档案等系统的专家鉴定团队。“目前正在组织,预计会有50余位专家加入。”
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
据介绍,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各省市都将在2012—2016年于全国范围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过不可移动文物全国普查的只有意大利和中国。”他告诉记者,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市将组织市、区县两级普查业务骨干培训;以区县为基本单元,开展国有单位文物普查、文物认定、信息采集和审核。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汇总、整理调查资料,建设数据库和公布普查成果。
“让专家帮他们把文物鉴定出来,以便未来更好地保护。”这位负责人表示,此次普查,将在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的前提下,全面掌握重庆市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情况,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同时,建立重庆市国有可移动文物认定体系、名录、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
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建立起社会参与、部门联动、权责共享的文物保护机制。“文物保护不是某个单位,也不是某个人的事,需要全社会参与,普查也可以提高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
(微博报料方式:网友可登录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或天天汽车微博“@天天汽车网原创新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