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汽车网3月22日17:50分讯(数字记者何青枚)把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赶到地下,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这一技术已被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春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发展潜力研讨会上透露,根据该所在重庆展开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我市地下有超过243亿吨的二氧化碳理论封存容量。也就是说,如果以2009年全市的排放量计算,我市地下能“消化”285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具有碳封存技术研究的巨大潜力。不过专家也表示,实施碳封存研究不能“轻举妄动”。
重庆下地能“吞”240亿吨CO2
碳封存技术指将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提纯到90%以上,经加压液化,由管道输送到地表1000米以下的指定地点,并进行长期封存。
碳封存的前提步骤碳捕集技术已趋成熟,捕集的二氧化碳被用作生产碳酸饮料、农业化肥、油田注入剂等。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二氧化碳碳捕获装置,今年初在我市合川双槐电厂内正式投运,可年捕获1万吨液体二氧化碳。而碳封存在全球范围内还在进行大规模实验的阶段。
李小春介绍,重庆在开展碳封存技术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条件。目前,我市年排放量超过10吨的二氧化碳集中排放源有116个,年排放总量约8557万吨,主要分布在渝西地区的火电、水泥、钢铁和合成氨等行业。通过深层咸水含水层、煤田、天然气田可封存243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2009年我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85倍。同时,94.8%的集中排放源可以在其邻近地区找到合适的封存场地,这意味着,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地下信息”不明阻碍碳封存
不过,碳封存潜力的调查只是该项技术研究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李小春表示,碳封存的“拳脚”受制于“地上成本”与“地下安全”两大因素。
碳封存所需的设施、运输等成本价高不菲。以运输成本为例,在平原地区,每吨二氧化碳运输200公里的成本约3美元。山区地带运输成本更高,要高出10%至20%。
而人们对碳封存的安全性更为忧虑。位于挪威的全球最早的碳封存项目至今不过13年,虽然目前运行良好,但尚不足以断定碳封存没有“后遗症”。外界对碳封存还存有可怕的假设,例如诱发地震。目前,国外的做法是严格封存场地选择标准,并严密监控,做好防灾预案。
避开这些“远虑”不谈,碳封存的技术研究仍有“近忧”。李小春说,占重庆总封存容量98%的深部咸水含水层,由于缺乏深部地质资料,“地下信息”不明晰,难以进行安全性评价,因而近期实施碳封存的可能性很小。
|